《職場新鮮人》讓未來的你,感謝現在的自己:暢談職場追夢人生 (上篇)

受邀到元智大學與大學生分享「追求夢想」主題,希望透過此篇文章整理,讓即將畢業的畢業生、社會新鮮人能重新審視並調整自我腳步。大學四年是最有可能「找到自己」的時間,當你活出自己的樣子,擁有創造自價值、批判和富有責任的能力,就能勇敢面對未來的挑戰。

鋼鐵 V 製作

人生第一場大學演講

不久前,受邀到元智大學鎮麟同學的邀請,讓我有這機會來與上百位大學生分享『元智大學:夢想論壇,暢談追夢人生』。

記得第一次與鎮麟在 XChange活動上遇見 ,聽他説想要跟我請教如何寫文章、經營個人品牌時,那時後覺得很開心聽到有粉絲讀完文章後有進一步的行動,才發現自己原來也慢慢造成了影響力。第二、覺得他是一個很有禮貌且上進的孩子,如果有機會也想要好好跟他聊聊分享一些自己的經營心得。

萬萬沒有想到隔一週後,在上班時看到他寄來演講邀請信,他提到:「其實在第一次看過 Vicky 您的 Medium 時,就非常想邀請您前來演講,因為您的寫很多篇文章(職場大哉問、面試系列、英文聽力、英文面試)都會是元智學生非常需要補充、也會非常喜歡的知識,因此想邀請 Vicky 您來分享。!」

他更提到:「讀完我的文章,得到很多收穫,也希望可以策劃這樣的活動給元智大學學生,因為覺得元智大學學生其實很努力、也優秀,但因為資源並沒有北部多,希望藉由這機會演講『夢想:暢談追夢人生』主題,幫助大學生釐清問題、能順利著地夢想工作」。

當下收到信,有點激動,覺得想不到我的文章可以帶給他這麼多的想法和刺激他進一步行動,不過我想這也促使我一直不斷寫文章的原因,也很感謝他心臟很大顆,願意邀請我去演講。

雖然說有一個多月的準備時間,但我常常拖稿,真的很感謝鎮麟每一次都很有耐心且有責任心說:「不知道 Vicky 這邊進度到哪裡了,有哪邊是我可以協助您的嗎?或者是今天如果不方便的話,再請您跟我說哪時候方便。」而且每一次過稿都感受到他的用心、細心和耐心。

文章內容:
前言:演講事前準備 (上)
第一部分:你的人生格局,不只在就業 (上)
第二部分:「我想」和「我能」的差距是什麼?(下)
第三部分:演講後三大 Key takeaways (下)
Photo by Oscar Keys on Unsplash

前言:演講事前準備

老實說,接到這項任務時候,我就一直在思考,我應該要傳遞什麼想法給他們。內容不會太制式、且能提到出社會前,新鮮人需要具備的主要技能,最後這些大學生又能從我的演講裡面得到反思呢?畢竟我寫文章比較偏向出社會1–5年的社會人士,過去也沒有直接與大學生做對談經驗。

定調演講內容

花了一段時間,還是無法確定對大學生演講內容定調,主要問題為:

  1. 無法確定聽眾的誰?需要函括大一到大四學生嗎?
  2. 內容為何?著重在出社會前還是準備面試經驗談?

因此還特意跟查叔( Charles )請教說:「三月中,要去元智大學演講,有需要針對所有的學生制定內容嗎?」。查叔回答:「大一、大二就讓他們好好談戀愛、搞社團還有讀書就好了。大三、大四更接近畢業時間點,所以他們更想知道畢業前,他們應該準備什麼,畢竟具備急迫性。至於大一、大二,就要看他們自己的造化啦!畢竟我們無法普渡眾生。」

除此之外,自己也特意去讀了幾本跟教育、大學生相關的議題,希望我分享的內容,能有效解答大學生的困惱,畢竟我在大學真的很混呀,也沒有真正想過自己要什麼。反倒比較像是社會實戰派,出了學校直接做學習,慢慢找出自己的工作模式。才發現沒有答案的框架限制後,更能透過自學、解題找到成就感。

在此,要推薦給迷惘大學生一本,我在準備過程中讀到的一本好書《讓畢業後的你,感謝現在的自己》,以下汲取書中一些值得再三閱讀和思考的觀點與大家分享。

Photo by Ian Schneider on Unsplash

第一部分 :你的人生格局,並不只在就業

畢業前,我們都慌恐著『畢業後即失業』。所以想要在畢業前,快快找到一塊浮木來安身保命。我們不知所措的開始找實習、懺悔著以前沒有去上課、要不然就是抱怨著上了課也沒有用,最後這些知識,都與無法與現實社會做接軌。但到底為什麼我們要等到畢業前,才意識到這些危機呢?而且我們是不是太匆促找到一份工作,快快上工呢?

談到就業,並不是所有學習成績好的同學都能找到好工作,有的同學可能眼高手低,有的可能不知道如何抉擇,有的則是職業定位模糊。尤其是那些只為考試而學習的同學,情況還會更糟。

這件事情意味著什麼呢?意味著就是我們畢業後,我們沒有想清楚遠景、盤點自我能力,只想找到一個薪水高、公司大、名氣高的職缺,然後發現所學與現實需求的差距。

就學期間,思考過自己要什麼嗎?

最常遇到問題有三個:

  1. 不知道自己要什麼?
  2. 怕學歷不夠好
  3. 要繼續研讀碩士還是要直接工作?

那要如何擺脫不知道自己要什麼的問題呢?和學歷不好的問題呢?

第一步:學習運用所獲的知識

專業知識只是一種工具,很多都強調要確立一項職業目標,然後朝這個方向來努力打拚,於是很多大學生會過度聚焦,都把事業當成了人生目標。比如,有的學生決定要考公務員,那就整天都看高普考參考書;有的學生想要做會計,就將所有精力放在這個領域裡面。

但「專業」其實只是一種工具,我們不能過度專注於專業知識,最終都必須要學習「如何應用所獲的知識」,去實現高效價值才是真正的關鍵。其實大學是為了未來而讀,但學習是為未來投資,學好專業知識並不是為了考試,更重要的是應對人的考驗。如果你想要讓知識有用,就不應該以考試、分數為目標在學習。

所以請記住下面三件事情:

  1. 職場生存需要的並不只是專業技術和知識本身:比如說,行政管理需要的不僅是管理的專業知識,還需要良好的溝通、表達、整合能力;市場企劃需要的不僅是行銷的知識,還需要組織協調、溝通、企劃、調查分析能力等;產品研發需要的不僅是專業知識,還需要消費者研究、談對協作能力。
  2. 時代變化相當快速,任何技能都需要順應社會的發展:有些行業正在消失,而一些事業正在風潮上。隨著資訊化、機械化,傳產開始受到很大的衝擊。《New Job,New You》作者提到:「你不能坐在那裡等到別人告訴你你的行業、專業在未來將會發生什麼樣的改變。對此,你必須要主動觀察變化和趨勢」。
  3. 若只看專業知識和技能,師徒制和線上教學其實就夠了,大學四年可能耗太久:若只是在學校裡面學專有知識,其實對於大多數的年輕人並不需要四年。又加上,現在因為網路時代,很多課程都可以在線上、家中獲取。所以你要想大學四年,你想要得到什麼。大學不僅僅是學習程式設計、行銷、商業知識和技術,更重要在這基礎上,你必須鍛鍊出思考能力和學習能力

建議大學生、新鮮人必需要大量吸收多元知識,先形成良好的知識結構,學會觀察世界和社會,擁有良好的思辨能力,而後在成長過程中,自然就能形成就業能力。

第二步:四年該培養的能力

那大學四年該培養什麼能力,可以幫我們跳脫出這個框架呢?

三項重要的能力:學會思考、創新、與承擔責任:

  1. 負有責任心:做好自己是本分,促進集體向著積極的方向發展,才是更大的責任體現。主動承擔責任的人會「連接」更多的人,自然也會連接更資源。
  2. 批判性:亦即,隊員有知識和普遍觀點提出質疑和挑戰,同時加以科學分析,提出有建設性、創造性的解釋或者是對策。批判思維是創造的基礎,沒有批判,就不可能創造。就這是我們常常提到的 Think out of box,透過未知的領域,來思索其他的可能性,進而引發創意產出。
  3. 創造精神:創造精神是批判精神的更近一個層次。批判只會流於在站在原本思考的反向,但創造新的提案、或者提出更有利的解答,才是真正的價值所在。懂的批判但卻無法提出好的想法,常常無法彰顯自己的價值。

不要陷入追求目標而急功近利,必須要大量吸收多元知識、先形成良好的知識結構,學會觀察世界和社會,擁有良好的思辨能力,而後在努力成長的過程中,自然會擁有強大的就業能力。

下篇實戰篇將提及到如何透過「刻意練習」增強自己的實力,將「我想」變成「我能」。《職場新鮮人》讓未來的你,感謝現在的自己:暢談職場追夢人生 (下篇)

- 那請大力幫我鼓掌,給我動力往下走,10-40拍手對我文章內容的肯定;50拍手,即將在五月中舉辦第一場線下活動,如果你會有興趣參加,請幫我拍50下,內容像談英文面試、新鮮人職場觀念、個人品牌分享等等題材。- 鋼鐵V社團開張:歡迎大家加入鋼鐵V·職場思領域一起討論新鮮人職場問題、英文學習、個人品牌還有活動發佈等消息,想要參加我所舉辦線下活動,還有和更多大神交流的機會,千萬不要錯過這個社團。- 鋼鐵V粉絲頁也開張了:鋼鐵 V 。 薇琪職場學,歡迎大家 Follow 來獲取每天最即時的商業訊息、英文學習(面試、簡報還有寫作等)、個人品牌經營、新書推薦(還有送書活動),以及有關於自我成長等議題。- 另外,持續尋找專案的 Mentee,主要是希望可以與我一起研究如何舉辦線下活動、經營個人品牌、粉專等。如果對於經營個人品牌、做線下活動有興趣,都歡迎聯繫我(vickyhsu9168@gmail.com)。當然可以幫你修修履歷、做英文面試等,還有推薦人脈等等。
如果喜歡我的內容,請拍手打賞,讓我賺點咖啡錢,最多可以拍5下唷!

--

--

鋼鐵 “V” 走闖職場(薇琪徐)
鋼鐵 “V” 走闖職場(薇琪徐)

Written by 鋼鐵 “V” 走闖職場(薇琪徐)

精品業數據分析 | 不斷敲打和錘鍊後,造就了鋼鐵般的品質,於是『鋼鐵V』就此誕生。| 用有限生命的知識力量,來衝撞舊有社會體系。關鍵評論網、XChange、CakeResume和面試趣專欄作家。歡迎加入來信一起交流、邀稿。Email : vickyhsu9168@gmail.com

Responses (1)